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新趋势

发布作者:东滩智库浏览次数:

当下的产业园区行业,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。在市场需求萎缩、行业内卷加剧、政府监管趋严的三重困境下,传统的园区开发运营模式难以为继。面对重重挑战,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?新的趋势和机遇又在哪里?本文将深入剖析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新趋势,为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。


一、开发模式:多元创新,适应市场

在产业投资下滑的大背景下,还有谁在新建产业园区?这里来分析一下新建园区的三类场景:市场化的产业地产商、地方性的政府平台公司、机会性的单个园区开发。

1、市场化企业的产品迭代

市场化的产业地产商,包括民营的园区开发商和市场化运营的平台公司,其主营业务就是园区开发运营,通过园区产品租售获得盈利,追求产品快周转,谋求单项目盈利最大化。

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这类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他们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和创新。例如,联东U谷的工业上楼产品线在珠三角复制落地,结合自身在产业园区20多年的实践经验,推出符合工业上楼要求的第九代产业园区产品。该产品着力提升园区立面形象外观,匹配更加齐全的商务设施和生活配套,营造花园式绿色生态环境,打造建筑可阅读、街区可漫步、空间有温度、服务零距离的新型多元化产业园区空间。

但这类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是:如何在地方政府50%自持比例要求下,破解快周转与重运营的悖论。一方面,他们需要快速销售物业以回笼资金,实现快周转;另一方面,政府的自持要求又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园区的长期运营。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、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,找到平衡点。

2、政府平台的产投融合

除了传统的国资园区开发商,地方性的政府平台公司,纷纷转型园区运营商和产业投资商,它们除了考虑投入产出和现金流的长短期安排,还要考虑为区域培育产业,通过园区资产增值和产业投资谋求长期发展。

苏州工业园区新建的上市企业产业园,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。该园区通过国资开发+专业运营+产业基金模式,实现载体开发成本与产业税收的动态平衡。这类项目往往采取“333”资金配比:30%财政资金撬动30%社会资本,配套30%产业扶持基金,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闭环。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吸引优质企业入驻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,还能通过产业基金的运作,实现园区资产的增值。

政府平台公司在园区开发运营中,更注重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。他们会从区域整体规划出发,打造集产业、居住、商业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社区,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。

3、机会主义者的资源重组

机会性的单个园区开发,包括原有厂房更新、低效用地开发、企业尝试园区业务等情景,经常可以在专业咨询机构助力下,调动各种资源、创新商业模式。

上海杨浦某老厂房改造的数字经济产业园,通过产权方+运营方+产业方的三角股权架构,将闲置资产转化为科技企业联合办公空间。这类项目的关键在于挖掘存量资源的隐藏价值链,如某汽车零部件厂改造后,利用原厂试车跑道打造智能网联测试场景,租金溢价达200%。

这种机会性的园区开发,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和机会,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。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,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和再利用,将成为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

二、产品模式:功能复合,产城融合

从园区产品业态来看,未来产业园区将更强调功能复合、产业社区、工业上楼、场景营造等,实现在园区内部的产-城-人有机融合。

1、按功能划分的产品业态

产业园区的产品业态可以分为三类,一是核心产品,二是配套产品,三是平衡产品。核心产品是服务产业客户需求的,比如工业企业、科技企业使用的主要产品业态类型有高层办公、多层办公、独栋总部、标准厂房等。配套产品主要承载产业生态所需要的多样化服务功能,产品业态类型主要有商务酒店、综合会所、人才公寓、员工宿舍、配套商业等。平衡产品主要是从开发经济性考虑,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前期高投入的经营性业态,如住宅社区等。

这种功能复合的产品模式,能够满足企业和员工在生产、生活、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,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。产业社区的打造,也让企业员工能够在园区内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有机融合,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以联东U谷上海东部湾创智中心项目为例,该项目采取工业上楼模式,规划了人才公寓、商业配套等,将打造以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支撑的“智造空间”,力争实现一个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企业社群。


2、按盈利划分的产品组合

也可以从产业园区运营的视角,将园区的物业产品分为两类,第一类是引流产品,乃至就是抢流的产品,主要是厂房或办公物业产品,千方百计把想招募的企业请进园区来发展,除了自身力量搞出一些“有杀伤力的策略”外,还可以通过园区统一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来帮助抢流。现在多地政府主导园区开启了免租金策略,逼迫更多的园区开发商寻找物业租售之外的盈利模式。第二类是盈利产品,这些是只要企业客户入驻了,留下来了,又有较强的信赖感和价值感,企业及企业的员工就必然会消费的一些项目,包括宿舍公寓、物业服务、停车场、充电桩、便利商业、餐饮、咖啡、酒店、绿电储能、蒸汽能源供应,也包括一些较为小众的运动场馆、文娱中心、共享会议室和接待室等,通过这些配套服务的运营,来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现金流保障。


三、商业模式:复合经营,价值提升

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,主要是解决项目主体的角色定位与盈利模式问题,要从产业地产开发和长期经营层面考虑,明确挣什么钱?挣谁的钱?如何挣钱?其商业模式由产品租售转向复合经营,未来产业园将更需要设施共享、智慧园区、产业赋能、投资创新等,专业运营产业园区。

1、理想的园区商业模式

大部分产业园区项目,主要模式就是物业产品租售、统一运营管理。在地方政府对物业持有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,依靠物业出售实现盈利越来越难。过去的理想状态是实现收入对成本的双覆盖,一是出售物业部分收入尽量覆盖园区总开发成本,二是租赁物业部分收入覆盖园区运营成本,确保没有现金流压力。这样园区开发商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,拥有了一定量的园区物业资产,待园区实现稳定运营后获得物业资产增值,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或发行园区REITs退出,从而实现项目盈利的最大化。

2、升级的园区商业模式

从园区运营演进趋势看,传统的物业租售模式,正在让位于复合运营的商业模式。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就在于,颠覆单一租售模式,实现复合运营。一是资产运营,产业园区不只是靠卖房子和租房子盈利,还通过物业经营和资本运作,获得基于稳定回报之外的资产增值收益;二是资本运营,通过租金、物业和基金投资园区内的潜力企业,获得直接投资收益和投资管理收益;三是产业运营,从基础的行政代办到通用性的人才服务、融资服务,乃至到更具产业特性的全产业链服务,获取高附加值的产业运营收益。


张江高科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核心,深度参与细分领域赛道和新兴产业赛道,拓展技术能级更高端、产业特征更明显、上下游协同更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。2024年,张江高科发起设立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——张江浩芯,该平台专注于服务集成电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致力于打造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引领的专业化创新服务平台。通过产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的结合,张江高科不仅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,还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提升。



联系东滩
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、运营顾问、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,请点击“业务联系”填写需求信息,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。
咨询热线:021-3362 6586,139 1600 5445
业务联系
微信扫一扫
立即关注东滩智库

业务联系

关闭
Baidu
map